|
8月27日,上海市闵行区一家来自美国的超市开业,没有想到的是火爆异常。地图上早早显示,去往超市的多个路段“飘红”,而该超市的停车场也早已车满为患。到后来,进入超市的人似乎不要钱样的疯抢,而想进去的人则排成了长龙,甚至购物结束后,结账都需要2个小时以上。
网络上流传的视频和图片,能够清楚的看出,人们爆买的疯狂程度。面对着如潮样的购物人群,该超市出于“安全考虑”,当天下午直接关门暂时停止了营业。
对了,这就是美国最大的连锁仓储式超市COSTCO,又称作“开市客”,在内地的第一家超市开业时的盛况。为啥COSTCO超市如此火爆呢?因为该企业定位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“中介”。就是说,严格压缩或者说限制超市出售商品的毛利率。一般来说,毛利率控制在1%到14%之间,基本以6.5%为准。
如此的定位,自然在控制了商品的数量与品牌(每样两三种)后,其商品的价格也就相当的实惠。据说,非食品类商品要比市场价便宜30%到60%,而食品类商品,基本都要便宜10%到30%。当然了,COSTCO也不完全是薄利多销,而是将盈利的点限制为会员卡和信用卡。
按照资料,COSTCO的通过销售会员卡,可以实现70%以上的利润收入。在上海超市开业前,就从7月1日开始销售会员卡,每人每年199元,而到了开业后,会员卡的价位改为299元每年每人。目前,从“人山人海”的火爆场面来看,估计购买会员卡的人不在少数。
网络上流传一段文字,很有意思。据说是某位第一天去超市购物的上海人写的,“全程4小时,全家6个人,公共购买茅台12瓶,五粮液6瓶,乱七八糟食品一大堆。晚上茅台2488元一瓶出售给黄牛,盈利12000元,五粮液出手4瓶,盈利1600元,留2瓶五粮液以后招待家里来的客人,食品总共花费200元多一点,停车30元,会员卡1800元,总计盈利12000元左右”。
的确是非常精明的。通过他对规则的合理利用,不但采购了酒和食物,全家办理了会员卡,而且还获得盈利12000元,代价仅仅是4个小时的时间。这里面能够盈利的关键,就是茅台酒的超市零售价和市场价的差额。因为超市里限购的茅台酒,零售价为1498元,几乎与茅台公司的建议零售价一样,要知道,这样的价位根本在市场上购买不到真酒的。好在,有些极其紧俏的商品,比如说茅台酒、爱马仕等都是限购的,并且数量是有限的。如此,能够如这位上海人样的,恐怕不多。
开业头一天火爆,而到了第二天,超市更改了游戏规则,其中对每天进入超市的人数限制为2000人。即就是如此,也有媒体报道,有人凌晨2点半排队,更多的人是5、6点就过来排队了。也有有心人对超市商品的价格进入了比较,得出的结论是,与电商或者旗舰店或者市场相比较,COSTCO超市销售的商品价格的确低10%以上,尤其是进口商品几乎都是秒杀的。
关键的是,COSTCO超市销售的商品,能够保证的是正牌商品。当然了,这个保证是通过COSTCO这个美国最大的超市品牌的声誉来实现的。起码,要比国内的假冒伪劣,或者无法识别真假,充斥山寨商品的某些电商超市相比,COSTCO要让消费者有信心的多。何况,这COSTCO超市还实施着“无理由退货”、“一个月内退差价”、“随便吃,吃好了再买”等极其考验人性的零售措施。
问题就在这里。虽说是会员制消费,但是对会员的条件并没有限制,只要是支付299元每年每人,就可以成为COSTCO的会员。而成为会员,就能享受COSTCO的正牌优惠商品了。要知道,超市实施的这些营销措施,是远远超过国内有关零售业的规定,更是要比国内零售市场的做法超前很多。再加上中介商的定位,使得COSTCO的商品,不但对国内超市、电商等有竞争力,也比同为外资超市的沃尔玛、麦凯龙等有优势。
这种优势,的确是极大的吸引了消费者,以至于开业火爆,随后竟然需要对购物者进入人数要限制,然而,当消费者,尤其是国内消费者日益增多后,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。别的不说,COSTCO开业当天,就有人发现了超市中,很多不文明的现象。特别多的是,食品、海鲜等不但被乱扔,而且还被打开包装品尝后放弃。显然,我以为,要是COSTCO不对营销规则进行“本土化”改造的话,关键的是,其商品的损耗率将会居高不下。
再说这“无理由退货”的政策吧,这需要会员有基本的商业文明和契约意识。然而,这对国内的消费者来说,显然是要求有点高。开业时,甚至短时间内,销售火爆,还显示不出来,然而,随着时间的流逝,适合美国市场的商业规则,恐怕会在中国内地市场遭遇滑铁卢的。尽管,我们都知道,相比而言,上海人的素质相对较高。可这也只是相对而言。毕竟,面对人性的考验,未必能够有多少人守住原则与底线。
其实,在国内市场“水土不服”的,不至于于老美的零售企业。8月21日,由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策划的“美国工厂”上演了,其中讲到福耀玻璃在美国的工厂,就遭遇到了企业文化、管理方式、工会、安全理念等的差异。也许福耀玻璃挣钱了,但是不同的商业文明之差异,将会让福耀玻璃的美国工厂一直处于“矛盾”之中。
到此,就回到了我题目提出的问题,这火爆的COSTCO在中国内地到底还能坚持多久呢?起码,在不改变营销规则的情况下,“水土不服”的问题将会深深的让COSCO管理层陷入纠结与困境。
|